
- 納米礦晶
- 改性纖維束濾料
- 磁鐵礦濾料
- EPS泡沫濾珠
- 果殼濾料
- 錳砂
- 海綿鐵除氧劑
- 石英砂
- 無煙煤濾料
- 除氟濾料
- 麥飯石
- 火山巖
- 鵝卵石
- 活性氧化鋁
- 石榴石濾料
- 陶粒
- 稀土瓷砂濾料
- 彗星式纖維濾料
- 沸石濾料
- 纖維球
- 纖維束濾料
- 改性纖維球
- 纖維束掛鉤
- 疊片式排水帽
- 0.5噸長桿濾帽
- 雙頭濾帽
- 雙流速水帽
- ABS整體澆筑濾板
- 混凝土濾板
- 板式雙濾速水帽
- 塔型排水帽
- ABS可調式濾頭
- 排水帽
- 0.5噸短桿濾帽
- 1噸長桿濾帽
- 1噸不銹鋼濾帽
- 長柄濾頭
- 內絲濾帽
- 短桿濾頭
- 長柄濾頭
- 尖頭內絲濾帽
- BAF長柄濾頭

斜板沉淀池分離效果
斜板沉淀池內流態與固液分離效果
斜板沉淀池內的流態,共分為4個區:主流區、過渡區、斜板區和清水區。
一:主流區
主流區即位于沉淀池底部的氧化溝混合液的流動區,其主要作用是傳輸待分離的混合液進入沉淀池,沉淀后的污泥又經此進入氧化溝中隨混合液繼續循環。為防止氧化溝內混合液中污泥沉積,其混合液平均流速取0.35 m/s。設有沉淀池的廊道的過水斷面面積為0.03m2;在沉淀池處,由于其占據一定的斷面,因此過水斷面面積減小至0.0175m2。根據物料平衡原理,沉淀池底部主流區內混合液的平均流速為0.6 m/s。此時水流除水平流速外,還有上、下、左、右的脈動分速,且伴有小的渦流體,屬紊流狀態,在一定程度可使密度不同的水流較好地混合。為使顆粒沉淀,在進入沉淀池斜板區之前必須降低雷諾數以利于顆粒的沉降。
二:過渡區
位于斜板下部的雙層穿孔板的作用是消能和調整流態,稱為過渡區。當混合液流徑過渡區時,由于穿孔板的阻力和孔徑的放大,向上的流速降低和水流本身旋轉產生的渦流使混合液的能量迅速降低。斜板沉淀池作為二沉池的表面負荷一般為4~6 m3/(m2·h),相應的斜板區內水流上升速度也為1.11~1.67 mm/s。過渡區消能作用可以用主流區和斜板區的動能比值表示。
若拆除過渡區雙層穿孔板,不能消除混合液進入斜板區帶有的較大動能,污泥嚴重上翻,固液分離效果極差,出水中SS高達300 mg/L。
過渡區的作用還包括均勻進水和作為污泥回流的通道起著雙向傳輸的作用。由于進水不均勻會使部分斜板負荷高而其他斜板負荷低,造成局部積泥、出水SS升高。沉淀池底部主流區內混合液的平均流速為0.6 m/s,是獨立設置在斜板沉淀池底部過渡區中水流速度(10~25 mm/s)的20~50倍,因此雙層穿孔板對保證配水均勻是必不可少的。
三:斜板區
斜板區是污泥與水分離的實際區域,即工作區。污泥絮凝體在這里形成并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斜板上,澄清后的污水進入清水區。在過渡區形成的污泥顆粒絮凝體在不斷上升的水流帶動下進入斜板沉淀區,在斜板上與重力平衡時形成的動態污泥懸浮層相遇,使不斷上涌的混合液中污泥顆粒被捕獲和過濾。懸浮污泥層的厚度是變化的,當厚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重力足以抵抗摩擦力,污泥層就會下沉到氧化溝中進入主流區。此后,從斜板上下滑的污泥層又會逐漸積累,再滑落至氧化溝內周而復始。相對于過渡區對上升水流的阻力而言,懸浮污泥層的動態變化對整個污泥沉降過程沒有太大的影響,試驗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從理論上講,沉淀池的出水效率在很大程度上由混合液的上升流速和污泥沉速決定,只有當污泥沉速大于上升流速時,沉淀才能發生。但由于動態污泥懸浮層的存在,水中的顆粒有充分的機會和活性污泥懸浮層的顆粒碰撞凝聚,其沉速遠遠大于同條件下的靜態沉速,從而可以提高上升水流速度或產水量。
斜板間的污水流動狀態理論上應為層流,其雷諾數為15。斜板之間的流動狀態并不是完全的層流,從過渡區上升的旋渦流還需要一段時間和距離才能擴散和穩定,因此只能說斜板區的中、上部水流處于層流狀態。過渡區上升旋渦流對斜板的沖擊影響與混合液的能量及分布的均勻性有關。